医生强调: 最伤牙齿的行为, 不是不刷牙! 而是频繁的去做这5件事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;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。
人的牙齿,就像一辈子的“好马配好鞍”,可惜很多人一口好牙,却败在了日常的一些不经意的小动作上。
你以为不刷牙是最伤牙齿的吗?错!真正的“牙齿杀手”,其实藏在你每天都在做的这些事里。
近年来,随着口腔健康意识的逐渐提升,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,牙齿疾病的高发,并不单纯源于不刷牙,而是源于一些长期反复的小动作,损害往往是“润物细无声”的。
本文将结合中国口腔医学研究、临床实践和真实病例,揭示五种最容易被忽略、但对牙齿伤害极大的日常行为,并提出科学有效的预防建议,旨在帮助大众真正做到“牙好,胃口就好,身体倍儿棒”!
长期频繁吃酸,牙齿提前“退休”
酸,不仅是味蕾的刺激,更是牙齿的大敌。现代人口味偏重,许多年轻人追捧“柠檬水”“苹果醋”“酸梅汤”,再不济也要来杯“无糖可乐”。
但口腔科医生有话说:酸性物质是侵蚀牙釉质的“幕后黑手”。
根据《中华口腔医学杂志》2023年刊登的一项研究,每日摄入酸性饮品超过两次者,其牙釉质磨损率是正常饮食人群的2.4倍。
而牙釉质一旦受损,是无法再生的,牙齿便会变得敏感、易碎、甚至脱矿。
真实案例中,广东某三甲医院曾接诊一名29岁的男性患者,长期每天喝两瓶可乐,结果出现严重的牙齿酸蚀,前牙几乎磨平。
医生表示,他的牙齿“像50岁的人”。
提醒:酸,不是不能吃,而是不能“天天见”!建议吃酸性食物后,先用水漱口,等20-30分钟后再刷牙,避免牙釉质“伤上加伤”。
咬指甲、咬笔头——牙齿不是“多功能工具”
很多人有个“小毛病”:思考时喜欢咬指甲、啃笔头,或者直接用牙齿咬开瓶盖、撕快递。
这些行为看似无伤大雅,实则正在悄悄“摧毁”牙齿结构的稳定性。
中国医学科学院口腔医院2022年一项研究指出,超过70%的牙裂病例与非正常用牙行为有关。
咬硬物会造成牙齿隐裂甚至断裂,而这些细小的裂痕,往往肉眼难以察觉,但却会引发严重牙髓炎,甚至需要做根管治疗。
一位50多岁的快递员,在工作中习惯用牙撕胶带,几年下来多颗门牙出现断裂,最终不得不花费万元安装种植牙。
医生无奈表示:“牙齿不是瑞士军刀,别拿它当工具用。”
建议:养成用剪刀、开瓶器等替代工具的习惯,给牙齿‘减负’。
孩子咬指甲的问题可通过佩戴咬指甲矫正器、行为干预等方式加以纠正。
一天十几次小零食,牙齿休息时间都没有
嘴巴不闲着,牙齿也不得闲。
现代人生活节奏快,很多人习惯随手抓点零食“回血”:早上一杯奶茶,上午一块饼干,中午后再来颗糖,晚上还要吃夜宵……牙齿一整天都处于“酸性环境”中,几乎没有自我修复的时间。
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在2024年对2000名青少年进行的调研发现,零食频率与龋齿数量呈正相关,尤其是粘性糖果、巧克力等,容易在牙缝残留,滋生细菌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多吃点没关系,但儿童乳牙更容易受到龋齿侵袭,早期蛀牙可能影响恒牙发育。
重点提醒:吃东西不是问题,问题是“频繁吃”。
建议将零食时间控制在每天固定的1-2次,吃完及时漱口,晚上尤其避免“边看剧边吃糖”,这是牙齿最脆弱的时段。
睡觉磨牙,牙齿“夜里加班”
很多人早上醒来觉得牙齿酸痛、脸颊发紧,却不知道自己在夜里已经“磨牙狂欢”了一整晚。
夜间磨牙是一种无意识的肌肉运动,对牙齿的伤害非常大。
据《中华口腔正畸杂志》报道,约有13%的成年人存在中重度磨牙情况。
长期磨牙会导致牙齿表面严重磨耗,甚至影响颞下颌关节,引发头痛、面部疼痛等问题。
广州某中学女教师长期因压力过大,夜间磨牙严重,最终前牙全部磨平,只能通过贴面修复。
这不仅带来经济负担,也给她的生活质量带来巨大影响。
磨牙的诱因复杂,可能与心理压力、睡眠障碍、咬合问题有关。
建议严重者及时就医,佩戴夜间护牙套,并从心理放松、规律作息等方面入手改善。
刷牙方式不对,用力过猛反而“伤牙护敌”
刷牙的确是保护牙齿的第一步,但方式不对,比不刷还糟糕。
很多人以为刷得越用力越干净,结果牙龈出血、牙根暴露,反而让牙齿更脆弱。
好比擦玻璃,猛擦只会留下划痕。
科学研究已经证实,横向刷牙方式是导致牙齿楔状缺损(牙根部凹陷)的主要原因之一,尤其是使用硬毛牙刷和含高摩擦力牙膏时更为明显。
中华口腔医学会指出,正确的刷牙方式应为巴氏刷牙法,即牙刷与牙龈呈45度角,轻柔地上下移动,每次刷牙2-3分钟为宜。
重点提示:牙齿是用来呵护的,不是“刷出来”的。
选用软毛牙刷,每三个月更换一次,避免牙刷变成“刷子”。
结语:牙齿健康是全身健康的“晴雨表”
牙齿问题,不仅仅是“掉了几颗牙”那么简单。研究表明,口腔健康与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早产等多种系统性疾病密切相关。
牙周炎甚至被戏称为“沉默的心脏杀手”。
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疗,更是守护。牙齿虽小,责任却大。
健康从“齿”开始,别等到“牙疼不是病,疼起来真要命”的时候才后悔。
希望更多人能从今天起,重视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,科学护理,守护这口“陪伴一生的老伙伴”。
参考文献:
[1]中华口腔医学会. 巴氏刷牙法推荐指南[J].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, 2023, 58(4): 241-245.
[2]王莉, 赵宏伟. 酸性饮料对牙釉质腐蚀作用的研究进展[J].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, 2024, 17(2): 89-92.
[3]李建国, 陈志勇. 夜间磨牙的流行病学及其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[J]. 中华口腔正畸杂志, 2023, 30(6): 375-378.